在全球精準醫療與再生醫療高速發展之際,台灣生技產業被視為下一波經濟成長的重要引擎。然而,眼前卻浮現出關鍵的結構性挑戰——高階與跨領域整合人才嚴重短缺,已成為影響創新研發動能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隱憂。業界呼籲,唯有打破迷思、強化人才培育體系,才能讓台灣生技實力真正轉化為全球戰略優勢。
根據2024年「臺灣精準健康戰略人才調查研究」指出,生物科技研發人員的需求占比最高達23.4%,但有74%的業者坦言目前市場供給明顯不足。雖然頂尖大學相關科系持續培育畢業生,卻多半選擇升學深造,或轉向報酬更高、發展更快的半導體與AI產業。以薪資為例,半導體工程師起薪普遍高出生技研發人員2至4成,加上生技研發週期長、風險高,不易在短期內獲得成果,對於偏好即時回饋的Z世代人才而言,吸引力相對有限。
生技產業人才面臨供需失衡挑戰,業者點出「高階與跨領域整合人才」的招募與培育,已成為影響創新研發與競爭力的核心關鍵。 偉喬生醫/提供
「我們正面對一場人才認知上的挑戰。」偉喬生醫董事長莊詠鈞坦言,儘管再生醫療、抗體藥物與IVD診斷試劑等領域,技術門檻極高,但外界對生技產業的認識與信心仍相對薄弱,這使得招募奈米抗體開發、細胞株建構及AI輔助生物資訊人才面臨不小阻力。他強調,現今生技領域所需技術,無論是基因編輯、AI抗體篩選、還是蛋白質模擬設計,其複雜性與技術深度絲毫不亞於半導體或其他高科技產業。
面對這場人才戰役,業界認為必須從教育根本破題。亞家生技總經理吳坤烈指出,產學合作應跳脫傳統課堂,導入模擬工廠與細胞實驗室,建立與產線同步的訓練場域,讓學生提早接軌業界節奏。尤其在CDMO產業興起之際,對於製程開發、品保品管等實務職能需求快速攀升,若能由政府引導設立「高階人才產業專班」,並結合在職進修、證照課程與實習制度,將有助於打造更多即戰力人才。
生技業者分析,因為開發週期長、風險高,難以提供短期財務回報,導致優秀理工人才流向科技領域。 偉喬生醫/提供
莊詠鈞進一步建議,產官學研應共同設計更具實務導向的課程內容,建立常態化的產學實習計畫,例如讓學生直接參與抗體庫篩選操作、蛋白質AI設計模擬實作、甚至熟悉法規流程與資料紀錄標準。「學生不該等到畢業才認識產業需求,應在求學階段就理解這個產業的節奏與期待。」
當前,全球對精準醫療與再生醫學的需求持續增長,生技產業站上歷史轉折點,具備成為「護國神山2.0」的潛力。然而,若無法突破人才瓶頸、縮短學用落差,將難以轉化技術能量為國際競爭力。面對這項挑戰,唯有產官學研通力合作,從制度、觀念與教育三方面全面改革,才能留住人才、厚植實力,讓台灣在全球生技戰局中搶得先機。